查看原文
其他

带孩子到博物馆体验学习的四个境界

2014-09-30 三川玲 少年商学院

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(点击标题下方“少年商学院”关注我们)的第519次分享,作者是童书出版人、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,主持有微信公众号“童书出版妈妈”。我们已获得了她的授权。


  • 请将你希望我们分享的话题,加上#想知道#标识后微信留言给我们。

  • 欢迎投稿,信箱 post@youthmba.com

  • 截至2014年9月29日,已有220945位朋友与您一同订阅微信公众号youthMBA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编者按

少年商学院在今年7月“科技少年美国行”游学项目中,将精选的加州的几家博物馆视为孩子们深度体验学习的地方(回复376查看《中国孩子需要怎样的博物旅行》)。是的,博物馆是亲子学习的绝佳场所。本文作者把和孩子的每一次博物馆参观都视为一次旅行,总结出博物旅行的四个境界,并分享了如何给孩子最高阶博物旅行的四个方法。
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mp/appmsgvote?action=show&__biz=MjM5ODQ3NzA4MA==&voteid=27424#wechat_redirect


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,自己都去过博物馆;也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,都带自己的孩子去过博物馆。


我们家也同样如此。作为热爱文化的文艺青年,可以不去胜地参观,可以不去商场购物,可以不去餐厅美食,可以不去探亲访友,但一定会去的就是博物馆。我和丸子爸爸(少年商学院微信编辑注:本文作者的女儿叫小丸子,今年7岁了),这么多年来外出游历,每到一地必去的就是博物馆,反复多次去的也是博物馆。


世界标杆性的博物馆,去过法国巴黎的卢浮宫,美国纽约大都会,英国伦敦的大英,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,梵蒂冈博物馆,北京的故宫等等;


艺术类的博物馆,去过巴黎的奥赛、蓬皮杜,纽约的MOMA,英国剑桥艺术博物馆,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等等;


名人的博物馆,去过法国的莫奈、雨果、毕加索、罗丹博物馆,威尼斯的古根海姆夫人博物馆,伯尔尼的爱因斯坦纪念馆,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等等;


历史的博物馆,去过法国的凡尔赛、荣军院、枫丹白露,罗马的国家博物馆,英国剑桥博物馆,柏林的柏林博物馆、犹太人博物馆、柏林墙博物馆,尼泊尔加德满都老皇宫博物馆等等;


行业类的博物馆,去过巴黎的陶瓷博物馆,马爹利家族博物馆,日内瓦钟表博物馆,威尼斯的玻璃博物馆,苏格兰的威士忌博物馆,温布尔登的网球博物馆,东京宫崎骏的吉卜力美术馆等等。


这些是国外的博物馆。而在国内,生活过的、去过的城市,也是把去博物馆、美术馆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
这样算起来,去过的博物馆数量的确挺不少。但其实仔细想一想,因为不爱购物,所以每次出去旅行,几乎就是博物馆之旅。看博物馆的时间,几乎占据了旅程的大半。所以,看这么多的博物馆也就很正常了。


其实,我想,大家把自己去过的博物馆列出来,也会同样的惊人。而且,自从有了孩子之后,作为父母更愿意带孩子去博物馆了。有的时候,即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博物馆,也要带孩子去看。


但是,正是开始带着小丸子去看各种博物馆的时候,我们开始反思:为什么带孩子去看博物馆?这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什么是艺术,什么是生活,什么博物馆,博物馆的价值在哪里……


下面,我结合我们家的经历,把看博物馆分为五个境界,在此和少年商学院微信用户朋友们分享:


▋第一个境界,朝圣博物馆,叫做高山仰止。


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,都知道博物馆是文化之宝,虽然我们不知晓每一件作品的详情,但我们都无比敬仰它们的价值。


当我第一次听到“不明觉历”这个词语的时候,我马上就想到了博物馆。我相信,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博物馆里哪怕百分之一的知识。但是,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博物馆的敬仰和崇拜之情。


这其实非常正常。当我们在博物馆里,看到耳熟能详的蒙娜丽莎、大卫、维纳斯、向日葵、星空、睡莲、思想者这些人类文化的瑰宝;看到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拿破仑、雨果、爱因斯坦、达芬奇、卢梭这些人真实的生活场景。我相信,任何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震撼,无比的激动。



所以,刚开始去那些著名的博物馆,怀着膜拜的心情,朝圣的心情,去寻找,去印证,是很正常的。


▋第二个境界,研读博物馆,叫做曲径通幽。


我和丸子爸爸,每次去卢浮宫,都会整整用到一天的时间。的确,里面太多太多好东西了。毫不夸张地说,每一个展厅,都值得用一个星期去观赏;每一件作品,都值得用一整天去揣摩。


刚开始,每到一个博物馆,就算预留再多的时间,也不够整个浏览一遍——看一个博物馆所消耗的体力,绝对不比一项激烈的运动项目少。而且,那么多的作品,短时间内密集地看下去,会产生审美疲劳的。


后来呢,随着看的博物馆增多,心情也就不那么激动了,心态也不那么着急了。



于是,每次去博物馆,只挑一个小的展厅去慢慢看,细细看。虽然也花费了很多时间,但每个作品却可以好好地欣赏了。在莫奈的作品前,静静地坐上十分钟,你会有以往绝对不会有的崭新体验。


有一次,我去卢浮宫,就专门看有孩子和母亲的作品。结果,拍摄了这个主题中的几百幅画作和雕塑,觉得非常有意思。


▋第三个境界,享受博物馆,叫做闲庭信步。


博物馆到底该怎么看呢?在前两个境界中,我们经常会租用讲解耳机,会购买导览的手册,会拍摄大量的照片,甚至,会拿上画笔在作品前临摹。


这些,都是“了解”和“体会”作品的做法。但是,随着心态的调整,你会发现,你从学习的状态,会慢慢过渡到欣赏的状态。也就是说,你不是来记住作者和作品的名字,而是感受它所带来的美的。


那么,你喜欢的作品,就多看一会;不喜欢的,就扫过去。该吃饭就吃饭,该休息就休息。艺术,是为生活服务的,而不是制约生活的。


我的一位朋友,对我说,“不要去到一个城市,就着急把所有的地方看完。如果你很喜欢这里,肯定会再来的。留到下次,不是很好吗?


的确,前次,我去枫丹白露宫,喜欢那里的宫殿,喜欢那里的庭院,喜欢那里的丛林,喜欢那里的小径,喜欢那里的氛围。但是,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,真的是意犹未尽。


(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)


而今年春节的这次,我们全家干脆在那里住了几天,就住在宫殿门口。每天,我们在宫殿里跑步,在池塘边看天鹅,在树林里画画,在草地上野餐,悠悠闲闲地、从从容容地感受了枫丹白露式的艺术生活。


▋第四个境界,融入博物馆,叫做相忘江湖。


刚开始去博物馆,是去记住。记住那些作者和作品的名字,以及拍卖的价格,以便向别人讲述。同时,还要和作品合影,以证明自己来过。


但是,当我们不再需要发微博微信,不需要写观看笔记,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的时候。我发现,我找到了看博物馆的最佳状态:就是忘记这是一座博物馆,只把它当作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。


忘记了大师,忘记了帝王,忘记了天价,忘记了历史。而我收获的呢,则是记住了那种感觉——把那份感动,留在自己的内心。


我想,每一位创作者,在创作作品的时候,是不会考虑每平方尺多少价钱的,是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份地位的,是不会想到别人的评价和评论的。他最关心的,是把自己的情感,怎样用作品表达出来。我认为,在博物馆里,达到了这种境界,才算是和作者有了真正对话的可能。也真正体会到了作品的魅力,从中汲取养分并归于生活。


从博物馆里走出来,把最美好的感悟,融为了自己内心精神的一部分。这应该是看博物馆的最高境界了吧。


有了这四个阶段,我们再聊聊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,如何从第一个阶段,顺利过渡到第四个阶段。非常奇特的是,这个过渡非常之快。只要家长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,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是最懂怎样去看博物馆的。


▋第一,孩子不会崇拜博物馆,反而有一种平静的心态。


我们带小丸子去欧洲,因为她喜欢画画,就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带她去看很多的绘画作品。但是,当我们身处奥赛美术馆,指着莫奈、梵高的作品,对小丸子说,“快看,这是最伟大的画”时,小丸子却对这些让成年人如雷贯耳的名字,充耳不闻。看那些名画的眼神,完全不比看《绝对小孩》那样闪闪发光。


这倒是给我上了一堂课。我们大人容易被名气吓倒,被价格误导,当我们心里先有了“这是一个著名作品”的想法的时候,看作品自然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崇拜。或许,孩子们平等对待每一个作品的态度,才是正确的。


▋第二,去博物馆不是学习,更不要考试。


很多家长告诉我,她带着孩子难得来一次北京,想让孩子看一些博物馆,让我推荐。我问她,要看多少。她说,一天至少要看四五个。我说,那还不如不看。把孩子的审美和身体都累着了,孩子可能从此后就再也不想去任何的博物馆了!


家长的期望是一回事,孩子的感受则是另一回事。当家长带着孩子看博物馆的时候,一定不要告诉孩子,“这是为你好,为了让你学习更多的知识才来的”,而看了博物馆之后,更不要考试孩子记住了多少。


著名的博物馆都很大,孩子别说看,就算在里面走一圈,都是一个挑战。在奥赛的时候,小丸子对很多作品都是走马观花,但是对一个巨大的雕塑却十分感兴趣。于是,我们就停留在那里,一边看雕塑的所有细节,一边根据雕塑揣测,“瞎编”一个神奇的神话故事。


然后……然后,我们就出去玩儿了。


▋第三,比去博物馆更重要的,是学习的兴趣、开心的心情。


很多家长一讲到去博物馆,就特别紧张,一是要孩子遵守各种规矩,二是要求孩子学习很多知识。这本身就束缚了孩子的天性,让孩子感到不自在。


那么,有没有既让孩子很轻松,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艺术魅力的方法呢?我问过国外的博物馆,很多博物馆都有专门针对孩子们参观和学习的服务。比如老师提前预约,就可以带着孩子去美术馆里上一堂美术课。


我见过在梵高的原作前面上的美术课。地板上坐了十几个孩子,老师则指导孩子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星空。我看到孩子们画的简直是天马行空,而老师也丝毫不在意。


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,如何让孩子保持兴趣并得到快乐,比学习到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。这就需要家长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,找到合适的方式。


在看了奥赛美术馆之后,我们问小丸子,还去不去卢浮宫了。她回答说,看奥赛看的很累,不去卢浮宫啦。然后,我们再问她,喂鸽子去不去。她说,当然去啦。


于是,我们就在卢浮宫前喂鸽子。


后来,我们几次都在卢浮宫外面玩,有时是喂鸽子,有时是跑步,有时是和各种狗狗玩儿……总之,近在咫尺的卢浮宫,就一次次地和小丸子错失了。


可是,当我们看到小丸子在那里玩儿得兴高采烈的时候,我就会想,这些草地、这些树木、这些云朵,还有塞纳河的河水,天空的彩霞和阳光,不也在当初感染了莫奈这些画家吗?如果孩子在这种环境下,感到快乐,应该也能体会到艺术的美好吧。


▋第四,忘记了的,就是收获了的。


在巴黎的经历,彻底让我们调整了旅途的规划。博物馆的重要性大大被降低了,而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做的,是发现异国的生活之美。


或者是房屋,或者是道路,或者是动物,或者是树木,甚至是小草和苔藓。然后,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轻松和惬意的假期。


而就在我有些遗憾,小丸子没有看更多的博物馆的时候。她在枫丹白露的夕阳之下,坐在树旁,画起了她心爱的天鹅。


当我们来到威尼斯的时候,我们就把古根海姆夫人艺术馆,当作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介绍给小丸子。我们讲古根海姆夫人的生平故事,讲到她的狗狗,小丸子听了大感兴趣。于是,在古根海姆夫人博物馆(也就是她的家里),小丸子东瞧西看,挺开心。


回到公寓之后,小丸子自己画画玩儿,就画白天坐船时看到的两岸的建筑。我看着看着,突然觉得画的风格很熟悉。原来,小丸子竟然采用了古根海姆夫人博物馆里一幅名画的笔触和色彩。


说实话,那一刻我真的很欣慰。当家长给予孩子信任,遵循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律,给孩子学习的空间,等待的时间,孩子总是会收获到很多很多的。(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童书出版妈妈”)


少年商学院全体同仁祝大家十一长假开心,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!


【温馨提示】

少年商学院微信已开通智能检索功能,请在微信对话框输入任何您感兴趣的教育类关键词,如博物馆”“旅行”“体验学习”“创意”“中学”“小学”“创造力趣课题兴趣班”“阅读”“幼儿园”“美国”“英国”“加拿大”等,即可提取相应文章!


少年商学院相关文章:

回复“226”查看《带孩子旅行的四重意义》

回复“334”查看《把给儿子的礼物设计成一次寻宝,这么用心的老爸实属罕见》

回复“312”查看《美国老师的地理教学秘籍:赋予每一个地方意义》

回复“277”查看《每个孩子心中都应有一幅旅行地图》

回复“372”查看《日本孩子的暑假作业是“跑”出来的》

回复“389”查看《妙趣横生的图书馆寻宝游戏,让孩子主动摆脱互联网依赖》

回复“376”查看《中国孩子需要怎样的“博物旅行”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